京深联动发布新政:中国细胞与基因产业开启“加速时代”
2025年4月7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与深圳两大科技创新高地同步发布支持细胞与基因产业的重磅政策。从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从支付创新到产业落地,南北两大城市的政策“组合拳”,不仅为前沿医疗技术按下“快进键”,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命科技竞争中迈出关键一步。
北京:全链条赋能,打造国家级创新生态
当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联合科技、卫健、药监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直击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痛点。

▲官方发文截图
政策以“全周期支持”为核心,覆盖研发、临床、支付、监管四大维度:在研发端,千万级资金将注入干细胞、基因编辑等基础研究,国家级实验室与交叉平台建设同步启动;临床端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伦理审查与试验备案流程,鼓励三甲医院与企业联合攻关;支付端首次提出“医保先行先试”,对安全有效的细胞治疗产品探索创新支付模式;监管端则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械审批,同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补充临床证据,计划全年支持制定至少5项干细胞治疗专家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生物技术学院、干细胞创新转化中心等战略平台,联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打造国际级转化标杆。“这不仅是对科研的投入,更是为产业生态搭建基础设施。”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表示。
深圳:全链条支持,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同一天,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医疗保障局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瞄准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化关键环节。

▲官方发文截图
3000万元级资助将投向CAR-T、基因编辑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前海蛇口自贸区率先试点外资企业开展干细胞技术开发,并计划将政策红利拓展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医疗机构可设立细胞治疗专区,GMP标准制备中心建设获专项支持,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路径被大幅缩短。
从研发、引进、应用推广等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深圳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政策首次将细胞治疗纳入重大项目清单,提供用地、税收等组合式支持,并建立深港澳跨境研发转化机制,“我们要让科学家、企业、医院形成创新共同体”。

▲示意图|来源网络
双城共振背后的国家战略
两地政策的“时空同步”绝非偶然。两大标杆城市同步出手,北京依托深厚科研积淀强化基础创新与制度突破,深圳凭借市场化机制推动跨境合作与产业转化,全链条支持细胞产业,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惠民转化,一北一南形成“研发-临床-产业”闭环,恰似中国生命科技战略的“双引擎”。这不仅是区域性的政策扶持,更是国家层面在医疗科技领域战略版图上的重要布局。
这种协同效应已引发行业强烈反响。“过去细胞治疗面临‘科研强、转化弱’的困境,现在政策从两头同时破冰。”国内某头部生物医药企业CEO评价称,北京破解了支付与监管瓶颈,深圳打通了产业化通道,“相当于给行业装了双涡轮增压”。

▲示意图|来源网络
此次新政的发布,不仅为中国细胞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显示了国家致力于将细胞与基因科技纳入未来产业战略重要支撑的决心。随着北京和深圳的成功实践,预计更多的省市将会跟进,进一步推动全国范围内细胞治疗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全球生命科技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未来几年内,这一系列政策有望推动中国的细胞治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生命科技市场之一。

▲示意图|来源网络
未来已来:重新定义医学的边界
当政策红利与科技突破交织,中国细胞与基因产业正站在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25年或将成为‘细胞治疗元年’——曾经的‘天价疗法’正在走向普惠,不可治愈的疾病逐渐被攻克,而中国的角色已从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在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科技竞速中,京深双城的政策破局,不仅书写着中国医疗创新的新范式,更预示着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秩序正在东方孕育。在政策的引导下,干细胞产业将迎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黄金发展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干细胞技术在未来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开启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