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权威发声正名,干细胞为何成为“国之重器”?
2025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让“生命的种子”开出希望之花》专题论述,从国家战略高度系统阐释干细胞技术的科学定位与发展路径。该文通过详实的数据论证与临床案例解析,廓清了社会层面对细胞疗法的认知误区,明确指出: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干细胞技术正在重塑现代医学版图,其战略价值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成为衡量国家生物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人民日报》报道截图 | 来源网络
根据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最新定义,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作为人体200余种功能细胞的祖细胞,承担着组织再生与损伤修复的核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类比为生物系统的“源代码”,通过精准调控细胞分化路径,实现机体稳态的重建。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2024年研究报告显示,干细胞治疗在89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央视新闻报道 | 来源网络
当前全球已注册干细胞临床试验项目达8600余项,中国以23%的占比位居第二。正是基于这种战略重要性,国家科技部在“十四五”生物技术专项规划中将干细胞列为优先发展领域,明确要求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在政策层面,我国已形成多维度的制度保障体系:
● 顶层设计:《“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细胞治疗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
● 监管创新:国家药监局2024年颁布的《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 区域试点: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实施“特许医疗”政策,累计引进17项国际先进细胞治疗技术。

▲官方网站截图 | 来源网络
中国共有148项干细胞药物IND申请获受理,其中106例已获批(截至2024年)。在医疗实践方面,军区医院及各大门诊也在积极布局:
● 301医院建立的“衰老干预与细胞治疗中心”,其NK细胞疗法使受试者免疫年龄平均降低8.3岁;(数据来源:2024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武汉协和医院CAR-T门诊治疗复发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达63.5%,显著高于传统疗法;
● 北戴河国际肿瘤中心研发的个体化TILs疗法,将实体瘤治疗有效率提升至42.6%。
● 器官再生:用健康细胞定制肝脏、心脏等组织,告别移植排异;
● 抗衰老潜力:修复皮肤、关节等衰老细胞,延长健康寿命;
● 罕见病攻克:基因编辑结合干细胞,从根源修正遗传缺陷。
细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医疗领域的格局,治疗理念从传统的“对症治疗”向“根源修复”转变,这一转变对于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过去,对于这些疾病,医疗手段主要侧重于缓解症状,而如今细胞治疗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深入到细胞层面,致力于修复受损细胞,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为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创了全新的模式,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疾病困扰,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示意图 | 来源网络
随着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生态也在加速重构。医院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服务提供者”,正逐渐向“技术研发中心”转型升级。凭借丰富的临床案例、专业的医疗人才以及对患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医院积极参与到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同时,药企与生物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药企为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成熟的制药工艺,生物科技公司则凭借前沿的生物技术和创新理念,双方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着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

▲示意图 | 来源网络
人民日报为干细胞“正名”,这一举措并非是简单地回应市场上的争议,而是一次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宣示。正如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教授在2025年国际干细胞峰会所言:“我们正站在细胞治疗革命的转折点,谁掌握核心细胞技术,谁就将主导未来医学话语权。”干细胞所代表的并非是一时的热度,而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国家生命科技体系的重要根基,更是关乎国民健康保障能力的战略资源。在当下,我们不仅要看到干细胞在技术突破方面的价值,更要认识到它对于托举民族健康命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是推动国家生命科技进步、守护人民健康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