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疗法给帕金森病治疗带来突破:患者运动能力明显提升
2025年1月7日,中国首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上海市东方医院1月7日对外发布的消息,通过人自体iPSC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神经细胞,用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多例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细胞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人自体iPSC来源的亚型特化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随着科学家对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首例受试者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临床试验中应用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等。
┃国外已有多项iPSC细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祖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研究。灵长类动物试验表明,iPSC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是安全有效的,其结果对于细胞移植疗法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自体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首例受试者为一名多年帕金森病患者,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移植的给药方式,将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送达其脑内特定部位——壳核。
“移植细胞通过在壳核定值并分泌多巴胺,补充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细胞的缺失功能,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吴景文表示,患者术后12个月有效性分析显示,其运动功能显著增强,能完成步行、跑步、使用筷子、写字等,每日药物“开期”(即药物有效期)时间延长,“关期”(即药物失效期)缩短,改善约2小时/天。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采用人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分析其对个体受试者疗效的影响、成药性及未来临床应用潜力。该疗法有可能逆转帕金森病的恶化病程,为我国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增添新策略。
免责声明:
1、本文所涉及的图文、数据资料以及分享的细胞知识仅供参考;
2、涉及的相关资料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若侵犯肖像权或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