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访|干细胞新突破!开启器官修复与抗衰老新纪元
衰老是所有生物体随时间推移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和机能的退化,以及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减弱。
抗衰老医学则是基于现代医学技术,专注于提前诊断、预防和治疗衰老引发的机体功能障碍和疾病,旨在通过最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在这一领域中,干细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如再生、修复、免疫调节等)的细胞类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冻龄”“逆龄”的概念点燃了无数人对青春永驻的渴望。
近日,央视网《绿色中国》栏目发布了主持人李策对话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中民院长的一段访谈,引发行业热议。
作为国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他深入解读了干细胞抗衰的科学原理和现实应用,解答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干细胞抗衰究竟是医学突破创造的奇迹,还是商业炒作传出的谎言?
干细胞的作用原理
干细胞就如同一粒种子。以人类为例,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便形成了一个干细胞,通过其不断扩增,人体的各种器官得以形成,不断生长发育成为胎儿、婴儿。胎儿娩出后,体内的干细胞仍在继续扩增。到20岁时,人体的干细胞已扩增至60万亿个体细胞,从而形成了具有成人大小、体重和身高的个体。
从理论上讲,干细胞可以不断复制,并且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以及大量干细胞的植入来改善器官功能。在人体内,一部分是干细胞,不断扩增形成新生细胞;另一部分是体细胞,会不断衰老。一旦衰老的成分超过了新生细胞的成分,人就开始衰老。这些衰老细胞会形成一种“衰而不死”的特殊状态,向周围的细胞发出自杀指令,让别的细胞跟着一起衰老。干细胞可以定点消除这些衰老细胞。所以,这就是干细胞在人体里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干细胞抗衰老:奇迹还是误解?
衰老,这一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过程,其本质或许与干细胞的耗竭息息相关。从生命的起点开始,干细胞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胎儿时期,人体内的3万亿细胞中,干细胞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推动着人体的不断发育与成长。
到了20岁,人体已经基本定型,此时的体细胞数量达到了60万亿,而干细胞的数量却锐减至10亿。但这10亿干细胞仍然维持着人体衰老细胞与新生细胞之间的微妙平衡。
到了40岁,干细胞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至3亿。这意味着,干细胞的扩增与分化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体对新生细胞的需求,衰老细胞开始占据上风。40岁往往被视为人体衰老的一个分水岭,无论男女,都可能会感受到疲劳、精神不振等衰老的迹象。对于女性而言,内分泌环境的变化更是加速了这一衰老过程。
到了70岁、80岁,人体的衰老已经变得显而易见,生命也逐渐走向尽头。这一切,都是干细胞耗竭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如今,衰老已经被国际社会视为一种疾病,并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随着衰老的到来,体内干细胞数量的减少和新生能力的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减弱,器官功能也会随之下滑。这就使得人们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心衰、肝衰等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的真正根源,往往在于免疫系统的失衡和器官的老化。
干细胞为何能够抗衰老?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像肚子饿了吃块面包,干细胞少了就补充干细胞,从而实现抗衰老,实现所谓“冻龄”或“逆龄”生长。
干细胞可以调整免疫系统、修复器官功能,让衰老的器官恢复正常功能,从而缓解或治愈疾病。比如关节炎,年龄大了或者运动过度会导致关节面的软骨磨损,输入干细胞后,一方面,干细胞会复制和分化生成软骨;另一方面,它会分泌很多抗炎物质,让关节疼痛很快消失。
干细胞抗衰:未来可期
刘中民院长充满信心地表示,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将从“高端医疗”走向“大众普及”。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趋势:
1、将干细胞转化为“药物”
干细胞药物化是推动技术普及的关键。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临床验证,可以降低治疗成本,让更多普通人受益。
2、规范行业,净化市场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干细胞市场的管理,杜绝虚假宣传和非法操作,让消费者能够在科学指导下选择安全的干细胞疗法。
3、多领域探索,扩展应用场景
除了抗衰老,干细胞技术在抗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也展现了广阔前景。这不仅为医学带来新可能,也将成为医疗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细胞抗衰老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代表着现代医学从治病到预防的转变。在科学的加持下,干细胞将不仅仅停留在“奇迹”的层面,而会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健康解决方案。
刘中民院长的一句话耐人寻味:“衰老是一切慢性疾病的基础,而干细胞是延缓衰老的钥匙。”在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普及,干细胞或许会带领人类进入一个更加健康和长寿的时代。
本文所涉及的图文及数据资料仅供参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犯肖像权或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请联系我方删除。